2009年11月22日 星期日

談你對下列處境的意見:
1)在殯儀館談笑風生。
2)婚禮最重要是交「人情」, 然後就座大吃一頓。

對於有人在殯儀館談笑風生,筆者對此行為極之反感。但他們這些行為亦值得我們從中作出反思,到底中國傳統的價值觀是否有被歪曲呢?

先讓我們談談那些在殯儀館談笑風生的人,他們完全不懂得尊重死者,不懂禮之所在。中國人向來重情,因此才有莊嚴神聖的喪禮習俗及儀式,來哀悼及懷念自己至親及認識的人,為逝者致最後的敬意。筆者相信能出席喪禮的人,不論親疏,應該都對死者有所認識。而中國人向來提倡「仁德」,看見認識的面孔被死神帶走,心即使不感悲傷,亦應有憐憫和惋惜之情。因此,既然是一個自己認識的人逝去,為甚麼仍有人能談天說笑?筆者對此,感到十分心寒,他們的「仁心」,跑到那裡去了?試想想睡在棺木的是自己,若知道那些生前熟悉的臉孔在自己的喪禮上嬉笑,那會是甚麼滋味?筆者認為,這些人若然真的不覺得逝者的離去跟他們有關聯的話,就不必出席喪禮,人到了,情卻不在,又有何意義呢?這反而破壞了死者的喪禮,影響到那些真心來悼念的人。

他們這些行為除了對死者不敬外,亦是對其家人極其不敬及殘忍。當逝者家人在莫大的悲痛中,看到有人竟仍能談笑風生,尤如雪上加霜,試問他們又怎會不生氣呢?事件若演變下去,雖不至於成為世仇,亦都會繼續來往。因此這些不敬無情的行為,而失去一段人際關系,豈不是很愚蠢嗎?

但,很可惜,現今香港,到喪禮而談天說笑的,大有人在。你或許會問,既不是悼念逝者,這些人為甚麼到殯儀館去?這個問題,就涉及中國禮儀「形式化」了。「禮」的儀式本來是一種道德手段,好使人向高尚的品德進發。然而,這些儀式傳至今天,卻成了「面子」的問題。中國人往往因不想掉了面子而強迫自己堅守「禮的規範」,縱使心中萬般不情願,卻還是勉強跟著傳統道德走。因此,做成了有人為免被說「無禮」而出席喪禮,卻又不是真心悼念死者。最後導致一切的「儀式」,只有形式,沒了靈魂。「禮」的靈魂所在,就是發自內心的行為。人若從心而到殯儀去,即人對死者有情,這才是禮之真正表現。

此外,有人認為婚禮最重要的是付了「人情」,然後在席上大吃大喝,筆者對此極之反感。

成婚,乃人生一大事也。不論誰亦希望在人生重要的場合,有各方親友真心的祝賀,為自己留下美好的回憶。正如白事,能出席的也是新人認識的人,對逝者,我們要存專敬,對新人,我們也必定要有專重,這也是根本「禮」之所在。我們出度婚宴,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祝賀一對踏入人生另一階段的新人,是出於內心的慶賀,是「人情」之所在。人若付了「禮金」而只自顧的大吃大喝,原本用作祝賀的婚宴,卻只剩一台台的人各自吃飯,又有何意義呢?

可惜,今天的香港,甚至是中國,是個現實的商業社會。結婚花費耗大,要「幫補幫補」,就有規定的禮金的出現,亦即俗稱的「人情」。因此,收到請諫者,不論出席與否亦須付上「人情」。現實的商業頭腦告訴人們,出度比不出度更「化算」。出席者為了不「白送」自己的金錢,就在席上大吃一頓。因此,就做成了,婚宴上,各人自成一各,埋頭吃飯的情況。而父母亦會將這個「不執輸」想法告訴自己的孩子,導致新一代已經不知婚禮、飲宴的真正目的,取而代之的是「吃吃吃」的想法。

對於不論紅事白事,一切都過於「形式化」,冷冰冰的,沒有「人情」可言。人之可貴,在於「情」。因此,筆者認為,此歪風不能長!香港人,醒醒!中國人,醒醒!我們為甚麼要有這些儀式,它的靈魂何在?

2009年11月8日 星期日

文化題-飲食

(1) 中國人多在圓桌進食,反映了哪些中國傳統文化特點?
(2) 中國還有哪些飲食文化傳統?請選其中一項加以說明。

中國人多在圓桌進食,反映了中國人濃厚的人情味。其文化特點是,中國人的圓桌,座位與座位之間都沒有太大的距離,亦沒有等級之分,這樣不但能把人與人座位之間的距離拉近,亦能把人心的距離拉近,因此中國人在餐桌上總上熱熱鬧鬧的談天說地,反映了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反觀西方方桌,每人都要跟據自己的等級有特定的位置,座位與座位之間隔著一定的距離,人人均是「同台食飯,各自修行」,沒有交流,冷冷清清的,缺少了中國人在圓桌上的歡樂、團圓的氣氛,這與中國傳統大家庭的文化模式是背道而馳的。。

此外,中國人向來「以和為貴」,而圓桌就能反映出這個特點。為甚麼會這樣說呢?不像西方方桌,有稜有角,而是以同一孤度形成的,無稜無角,這樣就能減少磨擦,人際關系就能圓滑,反映了中國人重視和諧,不喜歡爭鬥、衝突的傳統文化。

除了上述所說,中國人用餐喜歡使用「筷子」,這是中國獨有的餐具。「筷子」不同於其他餐具,只是用簡單的二支「棒」就能組合而成。我們只需好好運用一對「筷子」,不論粉麵飯,還是甚麼菜肴,都能輕易放進口中。但,若然缺少了一支,那麼,就甚麼都做不來了。像徵著中國的傳統文化,是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配合,以及民族的團結精神。有別於西方的餐具,刀與叉雖然都是互相配合,但卻又有很高的獨立性。沒有刀,叉仍然能獨自使用。同樣的,沒有叉,刀亦能獨立使用。由此反映了西方是以個人為中心,不用互相配合,人人能獨立發展。反之,中國則是以家庭為中心,家人之間的關系尤如筷子,缺了誰,也不能成事,可見中國人對家庭的重視。

2009年11月4日 星期三

香港人迷信嗎?

踏入科技發達的年代,尤其是香港這個發展迅速的城市,港人理應有理性,對迷信之事應不如古人般無知愚昧。但,非常可惜地,在本港,人的迷信程度隨著時代的進步只見有增,並無減退。

在日常生活上,我們不難發現有著大大少少不同的習俗禁忌,這些習俗禁忌大多來自古人的迷信,但隨著時代的轉變,不論「衣食住」,它們仍然頑強的存在在港人的生活中。

從「衣」出發,不少人相信「紅色」帶為自己帶來運氣,因為從古時開始,在中國紅色代表著喜慶歡樂。因此,有人相信只有在賭博時穿著紅色的內衣褲,必能「旺」自己。除此之外,每逢快到春節的時候,在香港總不能看到一些零售衣物的商店均十分暢旺,因為人人均藉著春節換上新裝,他們認為這樣意味著有一個美好新的開始,一如古人所留下的傳統,並沒有深究是否真的需要購置新衣。

從「食」來看,筆者從小就被灌輸這個信息:在用餐的時候,筷子不能「插」入飯中,因為此形態尤如把「香」插入香爐中,甚為不吉利;筷子亦不能平放在飯碗上,因為這就如祭祀中擺放的方式,亦為之不吉利。除了上述所說,最近適逢西方鬼節,市面上推出了多款以中國祭祀物品,如香燭、紙札等樣式的曲奇及糖果,雖然銷售量不俗,但透過電視的訪問中可看到真正接受並能放進口中的人甚少,這些全因「不吉利」的心態作祟,從這方面可見港人的迷信無知。

從「住」來看,不少的樓宇建築會都沒有跟「四」有關聯以及「十三」的樓層,這是因為從古時開始,在中國「四」跟「死」音相近,會為人招來惡運,而「十三」則是由西方傳入,亦被視為會招來惡運的。而一些跟「八」有關聯的樓層,則十分受歡迎,尤是在香港現實的社會,全因為「八」與「發」為近音,「意頭夠好」。也難怪,近日有豪宅樓宇推出「八十八」樓作招萊。其實該樓宇實際只有四十多層,為了賣得好價錢,一些跟「四」有關聯的樓層均被除去以其他數字作代替。

除了上述所說,或許有人會說港人已經不會如從前無知愚昧,誤信一些江湖術士的無稽之談,如符水可治百病。但,早兩天有一宗新聞報導能證明這個說法錯了。一位本港專上學院的女生竟相信一位自稱風水師的人,以發生性行為來「驅魂」,後來始知被騙。當然一位的話,只能說她一人迷信罷了,又怎能代表港人呢?但今天又一宗類同的新聞,一名少女模特兒竟相信只要跟「風水師」「做夠九次」就能「轉運」。當兩、三天內發生同類案件,是否意味著社會中正有人因過度迷信而被騙,而這些人絕對不只是一個而已!只是未清醒,未知被騙,因而未被揭發事件。

最近一宗爭產的案件亦揭露了風水師收入豐厚。不少大公司的高層、娛樂圈的藝人,極之信奉風水命理,因為即使有才藝,沒有機會發揮,他們只能做普通的一員,因此他們相信風水能為他們帶來機會。他們的迷信,為風水師帶來不少的收入。除此之外,電視不乏有介紹風水命理、祭祀方式之節目,尤其是在一些中國的傳統節日期間。可見,港人都這些節目的需求,不然,這些節目就不會播出。

總括而言,對於一些傳統的禁忌及習俗,並沒有研究可以證實會為人招來惡運,人若終日過於留神在這些地方的話,只會使自己生活在惶恐之中,被自己心理所影響,最終可能害了自己。此外,港人實不應過於迷信,對風水命理深信不疑,讓他人乘虛而入,從中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