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5日 星期日

文化題(藝術)-孌童癖作家

有指英國著名童話作家William Mayne被揭發有孌童癖,其作品應否推出市場,引起一連串的討論。而筆者認為,作品與作者的個人品格道德有莫大的關聯,因此,該名作家之作品不應推出市場。

有人認為,該名作家的作品的文學成就不容抹殺,其品德敗壞並不影響其作品的價值。然而,筆者並不認同。在中國傳統的價值觀裡,十分著重藝術家的個人品德,認為其道德修養、性格與作品的意識形態有著緊密關係,亦即是說其藝術作品想表達的意識,與其思想相連。因此,要審視藝術作品,不能與藝術家的品格道德分開而論。有見及此,中國人評一個人的藝術造詣,人品歷來高於其作品的價值,比方說,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書法是融合了書法家的學識、才能及品德,而若收藏品格低劣的書法家作品,會有損於自己的人品。因此,蔡京雖然書法造詣其高,卻因其為奸臣,品格有欠,其書法作品亦難以得到認同。可見,藝術家的品格修為,應為其作品之上。

除了上述所說外,對於讀者,作家可能就是他們的崇拜對像,因此,作家的品德很容易就能影響讀者的價值觀。崇拜偶像者,尤是孩子與青年人,大多是比較盲目的,容易受到偶像的影響。曾經也叫紅起來的歌手蘇永康,其唱功實在無用置疑,然而因吸毒一事,工作量大減,直至近年,一改影像,才見影。而年輕偶像衛詩及關楚耀亦因吸毒一事,受到各界的責備。可見,偶像的形像實是十分重要的,因偶像若品格有欠,就會影響到青年人。因此,近年的藝人即使犯了小錯,亦會立刻受到四方責備,為的只是他們作為大眾的偶像,必須有良好的品格作模範。作家、藝術家其實亦是某些人的偶像,他們的品格亦備受注視。

綜觀上述所言,筆者認為作品與其作者的個人道德品格之間的關聯實在不能忽視。

2010年4月5日 星期一

文化題目:二零零二年(一)

(甲)
中國人向來十分重視階級制度,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論親疏等級。因此,在稱謂上,亦有親疏之分,而親屬的稱謂亦顯示出當中的血緣關係。稱謂是按著「同心圓」的結構,以父親一方為主軸出發,然後慢慢伸廷。同為父母親的兄弟姊妹,理應屬同輩分,但其稱謂及等級卻有不同。父親一方,即姑丈母、伯父母、叔父母等,都比母親一方,即姨丈母、舅父母、表姨等的等級為高。這裡顯示了血緣關系是較親父親一方,而母親一方則較疏。

此外,中國親屬的稱謂是先分輩份,後排年紀的。正如文中的表姑比女兒大不到十個月,但女兒需要稱她為表姑,只因為表姑的輩份比女兒高;而文中的母親亦需稱三歲的小男孩為九叔公,可見中國人重視輩份多於年紀。但,若然是處於同輩份,其等級則會依據年紀來排列,講求長幼有序,如父親的兄長,稱之為伯父;父親的弟弟,稱之為叔父,叔為伯之後。

因此,從中國人對親屬的稱謂,我們可區別其輩分,更能了解其家族的結構。

〈乙〉
文中的母親認為稱謂必需有輩份之分,不然就會做成「沒大沒小」,沒有禮貌,由此可見上一輩的香港人重視親屬關係。然而,女兒則認為,中國人的稱謂過於繁複,倒不如像外國般,對同輩份有統一的稱呼。

女兒之所以會這樣想,是因為隨著時代的轉變,傳統大家庭的數目已愈來愈少,取而代之的是以夫妻及其子女組成的核心家庭。由於現代的家庭結構不如從前複雜,人與人之間的稱謂也因而變得簡單直接得多。因此,愈來愈多的人對於較遠房親屬的稱謂實不太清楚。

此外,由於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新一輩的人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平等,大家既份屬同輩,就應有相等的地位,這樣能不分親疏,把人的關係拉近。此外,西化亦使尊卑長幼的界限放寬,愈來愈多人接受同輩份的統一簡單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