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31日 星期一

葉問與武德

在古時,有人習武為了挑戰別人,成就自己;有人習武為了保家圍國;有人則為了強身健體,當中亦有不少人習武為修養心性。而中國武術最重視的其實就是「武德」。葉問,無疑是武術精湛,然而沒有「武德」,他亦只不過是一介武夫,不會受人尊重。

葉問武術精湛,以致各家各派都想打敗他,藉此以揚名。但,對於一些要求切磋的人,葉問都會選擇閉門切磋,即使他武功高強,仍留有餘地,點到即止,以致不傷人太深。而勝利後亦不會加以嘲弄及宣揚,以維護對方的尊嚴及面子,可見其為人胸襟廣闊。即使有挑戰者,葉問亦只會存在著切磋心態,並沒有爭勝,以致要置人於死地的心態,有別於金山找這些一心以武術展示自己是強者的人。金山找因要展示實力,因此出手兇狠,不留餘地,嚴重傷害他人身體。

當有人為了白米而走上擂台跟日本人對戰,葉問卻因為不忍見中國人被欺負而走上擂台,擊敗十個日本武者後,並沒有取走白米,反而取走同伴用鮮血換來的白米,帶回去給死者家人。他不是沒有取白米的能力,只是他,寧願要用雙手挖媒炭換來蕃薯亦不願意去用武力取日本人的白米。由此可見,其「骨氣」,沒有利用自己的武功而做違背良心的事,此為之武德。相反,同樣處於亂世,同為中國人,金山找卻利用自己的「武功」去欺負其他弱小的中國百姓,使武力變成暴力,其武德實在有欠。

有人說:「中國武術不殺人,卻要『以德服人』」,葉問正正能做到這一點。即使與日本主將切磋武藝,他亦不至於要把他打死,以洩民族之恨。雖然,葉問終歸未能導金山找向善,然而他在擂台上的表現,卻令被視為賣國賊的李釗回頭,對抗日本軍。可見,其德行對他人之影響。

筆者對葉問之武德亦十分敬佩,習武之人,若人人能修心養性,就不會有太多事端。

2010年5月24日 星期一

時事評論—網上欺凌

近日,有一名中學女學生被誣蔑虐待同學的狗,慘遭網民在社交網站抨擊,當中夾雜粗言。此外,網民更對其進行「起底」行動,公開其生活照及校名,對該名女生做成極大的精神困擾。問題是,即使校方及狗主為受害女生力證事件全屬虛構,亦未能平息網上攻擊行動。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互聯網的普及,確實為我們帶來了不少的方便,上網已成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份。然而,有人卻利用網絡的匿名特性,肆意的在網絡上進行網上欺凌,輕則只用言語「問候」對方,而重則就把對其進行「起底」,把其個人資料公開,為被欺凌者所帶來的心靈創傷實在不容忽視。曾一度成為熱話的網上欺凌受害者趙燕萍,由於大多數網民認為其向建材店男店長理論之行為有港女特質,因此,網民在網上大肆「審判」,並公開她的私隱。這些行為對事主造成極大的精神困擾,使其曾一度想過輕生。

而近年,香港網上欺凌的事件更日益嚴重,被欺凌者不單單只是個人品德出現問題的人。就以是次事件為例,即使有人為少女澄清事件,網民亦不願停止對其的欺凌行為。此外,會考九優狀元、僅十四歲就入讀中大醫學院的何凱琳,因其成績優異而招人妒嫉,在網上設立「何凱琳集體恥笑及欺凌區」,肆無忌憚的侮辱她及其家人。

其實,因網上能隱藏身份,很多人因此更「暢所欲言」,把平日生活推積的不滿情緒,透過網上發洩,當看到他人行為有偏差或有不合眼的地方,就肆意批評進行網上審判。然而,這些「審判」未必公平,很多時候,事件發展到後期就會出現受害者個人私隱被侵犯,有激進網民對其滋擾行為等,為受害者帶來莫大的困擾。此外,亦有不少人視「起底」等網上欺凌行為作遊戲,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痛苦上。

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我們應該好好利用網絡來協助自己,而不是肆意的傷害他人的心靈,因為難保他朝自己也成為被欺凌的對像。網絡發展迅速,特別是討論區及社交網站的出現,要獲取到某個人的個人資料,實在不是一件難事,更有鑑於現行檢控網上罪行的技術還不夠成熟,要捉拿這些欺凌者並不容易。因此,我們除了要謹慎個人言行外,在處理個人私隱的資訊時,亦必需小心。

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時事評論

近日,在葵盛東村發生屠殺慘案,一名疑患有被逼害精神分裂症的狂漢,因不滿鄰居聲浪過大,持刀襲擊五人。該次事件造成一名婦人和物業經理遇害,而另兩人命危及一人傷勢嚴重。

對於是次事件之釀成,筆者認為全因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關注不足。該報,該名兇徒曾有斬妻傷人之紀錄,而其住所外有安裝閉路電視,以窺看經過的鄰居,他並曾持刀追斬發出聲浪的小童。其行為之古怪,有跡可尋,政府相關部門,如社工、警察等,應及早派人去接觸了解,以判斷是否應把該名狂漢隔離,以免禍及他人。然而,很多時候,在這些由心理不平衡患者作出傷人傷己的行為案件發生後,政府相關人事才後知後覺。近年,亦有不少報道指出,很多家庭暴力之案件,受害者曾尋找社工以及警察之協助,然而,卻沒有起大的作用,有受害者最後,更不幸被丈夫用刀所傷。類似案件愈見愈多,其實很多時候,行兇者行兇前並非無跡可尋。然而,政府卻沒有投放足夠的資源來關注這些心理有偏差的人事,導致一個個悲劇的發生。

此外,香港是一個生活急促繁忙,充滿壓力的社會,面對著這些壓力,人的精神狀況很容易出現偏差。再加上在這個繁榮的商業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冷漠,使有些人長期缺乏別人的關愛。因此,一旦有任何負面思想,就會容易「鑽牛尖」,往最差的方向去想,導致精神健康出現問題。然而,當這些人想尋求協助時,卻又不容易,有鑑於社工、精神科醫生人數不足,工作量甚大。因此,未能照顧到所有患者之需要,以致社會上存在著很多精神健康出現問題的患者。

對於是次事件,筆者認為我們為那些傷者遇害感到悲傷的同時,是否應該對精神健康之問題多加關注。政府應投放多些資源去培訓相關的人才,以在事情發生前,作好預防。

2010年5月3日 星期一

清明節的意義

清明節,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相信沒有一個中國人會對這個節日感到陌生。但,隨著時代的進步,清明節演變至今天,已經變成一個拜祭先人的日子。然而,清明的意義是否真的只有拜祭先人?

中國人向來重視孝道,講求慎終追遠,先人在世時固然要孝敬他,但死後亦要紀念他。而清明節的其中一個意義就是為了提醒後代,好讓我們不會忘記逝去的人。因此,每年一到清明時節,墳場都堆滿了祭祀祖先的孝子賢孫。

而近年,隨著網絡的發展,更引起了網上拜祭的潮流,以虛擬鮮花,虛擬香燭來拜祭先人。當人人都稱讚這種不會因燃燒香燭、元寶、紙札品而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的「低碳」拜祭方式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停下來想一想,清明節的原意是否就只有拜祭先人,以簡單表達心意就算?尤是網上那麼容易進行,可以隨便就按一按就完了祭祀,會不會連心意也會喪失呢?

在古時,清明節本是人們在冬去春來時取新火的日子,發展至後期,慢慢就和掃墓、祭祖聯系在一起,後來更加入郊遊、植樹、放風箏、蕩秋千等多種活動。因此,一年一度的清明節除了有懷念先人的意義,也有著迎接春天,外出遊玩的意味。

在繁榮如香港的社會,人人只顧讀書工作,一家人難以有共眾天倫的時光,而透過清明節,就能把平日工作繁忙的家人,凝聚在一起。因此,人若能如傳統的清明節那般,借著這個節日,一家人一起祭祀,然後郊遊去,掃墓之餘,還能好好享受天倫之樂。這樣不但促進家人之間的感情,還能調劑平日的工作壓力,一舉二得,何樂而不為呢?可惜現今會享受這個春日娛樂的人寮寮可數。

有人認為,對逝者的懷念及愛護,應時刻放在心中,一年一度清明節才去掃幕,以表懷念,就只有形式,欠了心意。筆者當然認同對逝者的懷念及愛護,應時刻放在心中這個想法。然而,清明節的存在是要提醒在平日工作繁忙的我們,不要忘記逝去的人,以及提供一個調劑身心的春日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