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之父」高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這邊廂華人深感「與有榮焉」,那邊廂亦有英國國務大臣喟是「整個英國的驕傲」,那麼到底高錕教授獲獎,屬誰的榮耀?高錕教授畢業於英倫敦大學,而他對光纖技術研究也是在英國開展的,難怪會有人說:如果高錕留在香港讀大學,他將不會成為傑出的科學家。筆者對此話深感認同。
綜觀半個多世紀來,大多華人科學家如李振道、李遠哲、錢永健,以及高錕等多人亦曾獲得此殊榮,可惜若要分析他們的獲獎原因,不得不承認與中國本土,包括香港,並無太大的關聯。其實,香港的科研領城早已具有世界一流的水準,加上擁有較長的高等教育歷史,而且吸納了不少的優秀人才,可是為甚麼香港至今仍未能出產一個「本土製造」的獲獎科學家呢?這大底跟香港是重現實的社會有關。
讓我們先談談香港的教育制度。有指,本港學生在國際上的成績,經常有亮麗表現。因此,曾有人說考生在本港高考獲甲等,成績較在英國取得甲等更高,因為本港的高考卷較外國的更「有深度」。若真如此的話,為甚麼香港至今仍未能出一位「香港製造」世界知名的科學家,反之外國的科學家卻在多個受注目的獎項取得殊榮?歸根究底,是因為香港提倡學生在考試中獲取高分的「填鴨式教育」,導致本港學生讀書採取「死背」的態度,用功的背書、背公開考試答案,以換來高分、高等教育,甚至大學學位。因此,當遇上考試以外的難題,考生就不會回答,亦不會願意花時間去主動尋找答案。反觀外國,學生被鼓勵去思考問題、主動尋找相關答案,培養他們對學科產生興趣,使學生即使完成大學亦希望探索更多的知識。由此把香港學生與外國學生分個高下,也難怪香港至今仍未能出到一位「香港製造」在科研上有影響力的科學家。
再者,香港是個現實的商業社會,人們對科研的「重視」只在其帶來即時的金錢回報。因此,科研的項目往往都是以「需時短,回報快」為目標,一些需要長時間及金錢去研究的項目,就往往就被忽略,使很多更高的科學探索未能在香港有所成績。此外,一件很遺憾的事是有不少的優秀學者也可能曾有如高錕教授般遠大的夢想,但因為在香港的商業氣氛薰陶下,他們也「現實地」放棄夢想。就如近年盛起的「補習名師」,有不少都在學科上獲取佳績,卻都為了金錢而放棄研究,投入補習界。此外,從高錕教授身上,我們不難看到他不求回報以及鍥而不捨的研究精神。但,反觀不少「香港出品」的教授只帶著功利心態研究一些短視的科研項目。這些現象,實在令人心痛不已。
雖然高教授現已患上「老人癡呆」,未能繼續推動科研發展,但筆者希望港人能從他身上及獲獎一事,有所啟示及反思。在科研上,不但要一改過往的目光短視、只重回報的心態,投放更多的資源在長遠的科研探索,還需要從教育起步以免攻利心態對社會未來的主人翁帶來壞的影響。此外,教育的制度亦須作出大大的改革,以刺激學生對知識的渴求為目標,使香港的科研邁向一個理想的方向發展。這樣的話,要培養一位「真正」的「香港高錕」,想必不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