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相信沒有一個中國人會對這個節日感到陌生。但,隨著時代的進步,清明節演變至今天,已經變成一個拜祭先人的日子。然而,清明的意義是否真的只有拜祭先人?
中國人向來重視孝道,講求慎終追遠,先人在世時固然要孝敬他,但死後亦要紀念他。而清明節的其中一個意義就是為了提醒後代,好讓我們不會忘記逝去的人。因此,每年一到清明時節,墳場都堆滿了祭祀祖先的孝子賢孫。
而近年,隨著網絡的發展,更引起了網上拜祭的潮流,以虛擬鮮花,虛擬香燭來拜祭先人。當人人都稱讚這種不會因燃燒香燭、元寶、紙札品而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的「低碳」拜祭方式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停下來想一想,清明節的原意是否就只有拜祭先人,以簡單表達心意就算?尤是網上那麼容易進行,可以隨便就按一按就完了祭祀,會不會連心意也會喪失呢?
在古時,清明節本是人們在冬去春來時取新火的日子,發展至後期,慢慢就和掃墓、祭祖聯系在一起,後來更加入郊遊、植樹、放風箏、蕩秋千等多種活動。因此,一年一度的清明節除了有懷念先人的意義,也有著迎接春天,外出遊玩的意味。
在繁榮如香港的社會,人人只顧讀書工作,一家人難以有共眾天倫的時光,而透過清明節,就能把平日工作繁忙的家人,凝聚在一起。因此,人若能如傳統的清明節那般,借著這個節日,一家人一起祭祀,然後郊遊去,掃墓之餘,還能好好享受天倫之樂。這樣不但促進家人之間的感情,還能調劑平日的工作壓力,一舉二得,何樂而不為呢?可惜現今會享受這個春日娛樂的人寮寮可數。
有人認為,對逝者的懷念及愛護,應時刻放在心中,一年一度清明節才去掃幕,以表懷念,就只有形式,欠了心意。筆者當然認同對逝者的懷念及愛護,應時刻放在心中這個想法。然而,清明節的存在是要提醒在平日工作繁忙的我們,不要忘記逝去的人,以及提供一個調劑身心的春日假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