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8日 星期一

人倫(父子)的轉變

正所謂「百行以孝為先」,父子一倫僅次於首位的君臣,顯示了中國人對父母子女關系的重視。父子一倫乃是以「孝」為本,維繫兩代關係,然後再擴展至近親、遠鄰,至萬物。

古時,普遍提倡「父慈子孝」,但在當時要「說得到,做得到」,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事無大小,子女必須聽從父母之命。小至生活起居,大至談婚論嫁,全是聽從父母作的決定,若有遺者,則被視為不孝。因此,即使有多不願意去走父母鋪的大道,還是得啞忍接受,乖乖的做父母的「扯線公仔」。所以「父慈子孝」四詞實解為「父不慈,子亦須孝」。時至今天,父母對子女經已不如從前般專制。子女有自由去選擇他們喜歡的路,而父母的角色只是在旁協助,讓孩子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走得更順暢。因此,現代的孩子不須抑壓意願,跟父母的關係自然較古代的好,更能做到「父慈子孝」的本義。

有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傳統的父子關係,子女要孝順父母,除了要做到「父慈子孝」,還需要好好愛護身體。但,隨著時代的轉變,經常聽到年青人因少許挫折而選擇自殘、吸毒,甚至自殺去逃避現實的新聞,使父母終日為其而憂,為其而哭。他們能看到的只是自己的「苦」,卻看不到父母的痛,因此無視父母送給他們寶貴的生命。從這一方面來看,現今孩子不懂愛惜身體乃是「不孝」之表現,使父母終日生活在惶恐之中,使彼此的關係疏離。

要孝順父母,當然不能不好好侍奉父母,正如《論語》所訓「父母在,不遠遊」。古時的人,兒子婚後仍跟父母同住,以便在父母身邊好好侍奉,直至父母百年歸老,以表孝道。但,今天,不少人希望婚後「過二人世界」,不願意與父母同住,怕父母影響其生活。此外,有人為了賺錢,而把父母送入老人院。為甚麼現今的人能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忘記了父母曾為自己的付出?難道父母含辛茹苦把孩子養大成人,能換來的只是一張冷冰冰的老人院的床位?對於現代人的冷漠,實在使人心寒不已。

不論父子關係隨著時代轉變了多少,但仍保留著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兩代之間的「代溝」。古時,父母專制,使孩子沒有發言的權利,令兩代之間沒有溝通了解。今天,孩子任性妄為,拒絕讓父母了解自己,亦造成了兩代之間欠缺溝通。要改善這個問題,父母和子女之間須學習取一個平衡,父母給予孩子適當的自由,孩子亦必須敬重父母,雙方一起找尋溝通的渠道。

父子一倫想帶出的其實是——父母子女文間最理想的關係,不論古今均是適用。不過,要實踐這種以孝為本的關係,子女及父母須互相溝通了解,從而建立良好的關係,繼而了解並實踐古人之訓。這樣,真正的「父慈子孝」,不難做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