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5日 星期一

文化題目:二零零二年(一)

(甲)
中國人向來十分重視階級制度,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論親疏等級。因此,在稱謂上,亦有親疏之分,而親屬的稱謂亦顯示出當中的血緣關係。稱謂是按著「同心圓」的結構,以父親一方為主軸出發,然後慢慢伸廷。同為父母親的兄弟姊妹,理應屬同輩分,但其稱謂及等級卻有不同。父親一方,即姑丈母、伯父母、叔父母等,都比母親一方,即姨丈母、舅父母、表姨等的等級為高。這裡顯示了血緣關系是較親父親一方,而母親一方則較疏。

此外,中國親屬的稱謂是先分輩份,後排年紀的。正如文中的表姑比女兒大不到十個月,但女兒需要稱她為表姑,只因為表姑的輩份比女兒高;而文中的母親亦需稱三歲的小男孩為九叔公,可見中國人重視輩份多於年紀。但,若然是處於同輩份,其等級則會依據年紀來排列,講求長幼有序,如父親的兄長,稱之為伯父;父親的弟弟,稱之為叔父,叔為伯之後。

因此,從中國人對親屬的稱謂,我們可區別其輩分,更能了解其家族的結構。

〈乙〉
文中的母親認為稱謂必需有輩份之分,不然就會做成「沒大沒小」,沒有禮貌,由此可見上一輩的香港人重視親屬關係。然而,女兒則認為,中國人的稱謂過於繁複,倒不如像外國般,對同輩份有統一的稱呼。

女兒之所以會這樣想,是因為隨著時代的轉變,傳統大家庭的數目已愈來愈少,取而代之的是以夫妻及其子女組成的核心家庭。由於現代的家庭結構不如從前複雜,人與人之間的稱謂也因而變得簡單直接得多。因此,愈來愈多的人對於較遠房親屬的稱謂實不太清楚。

此外,由於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新一輩的人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平等,大家既份屬同輩,就應有相等的地位,這樣能不分親疏,把人的關係拉近。此外,西化亦使尊卑長幼的界限放寬,愈來愈多人接受同輩份的統一簡單稱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