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現今香港人是否有著閉固性人格,筆者認為隨著時代的傳變,這種人格在香港人身上漸漸消失,然而卻未完全消失。
現今的香港,是一個繁榮的商業社會,已經不是傳統的農業社會,為了迎合這個處處商機的社會,現今香港人對適應新的環境的調節能力很高,在面對困難時,更懂得靈活變通,不會墨守成規,較老一輩的人更能接受新事物。在剛過去的一個金融海嘯,當不少行業正面被淘汰時,有港人就明白懂得靈活變通,開拓新市場。港電腦商張耀成,因見電腦用品銷售情況未如理想,看準政府免收葡萄酒及啤酒稅的時機,「轉行」賣酒,其店舖的每月生意額更逆市遞升一成。此外,有大專生因應時代的發展,在逆市中於網上售賣服飾,最後更建立了網上商店,生意不俗。這,不正正就說明了香港人的應變能力了嗎?
香港人一向被譽為「政治冷感」,尤如有閉固性人格的人,缺少也積極主動的參與行為,尤是社會活動。然而,近年,對於香港面對的問題,社會上的聲音愈見愈多。特別是一群「八十後」的青年人,他們對社會制度及不公平現象,較上一輩的港人更積極主動的表達他們對一些民生議題的關注及訴求。此外,回歸多年加上香港近年面對多方打擊,不少港人終於意識到這個是屬於他們的社區、他們的根,不能放之不管。因此,當看到社會上有不足的地方,愈來愈多人會上街遊行、靜坐表達其訴求,正如零九年的七一大遊行及六四晚會,有不少港人也參與其中,不論年齡性別。
然而,我們必須承認,在這個被西方個人主義侵佔的社會,仍有很多中產階層依然只懂關心自身的利益,只懂關心與其利益有關的社會議題;不少的青年人依舊只懂吃喝玩樂,只求自己的快樂,對社會時事不聞不問。
此外,不少港人對身邊發生的悲劇,亦都不聞不問,事事表現出事不關己的樣子。比方說,當看到有人站在天台上輕生的時候,圍觀輿論者眾多,然而立刻跑去制止悲劇的人少之極少,很多時只會「各人自掃門前雪」,對於別人的困難卻視而不見。但,若這樣說,又有點不公平,因為在很多大事大非前,港人又會表現出其熱心的一面,正如去年的四川大地震,對於同胞所受的災難,不少人都自發捐助,更有人親自到災區探訪。可見,港人,並不完全只顧自己。
終觀上述所言,現今的港人,尚有少部份仍保留這閉固性人格,但願隨著時代的轉變,這種人格能真正的在港人身上完全消失。
2010年3月21日 星期日
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評論「打小人」及觀音借庫之文化現象
近年,「打小人」及觀音借庫在香港愈趨普遍,愈來愈多人參與這兩個活動。筆者認為,雖然這些活動有迷信的成份,然而,仍有它們保留的價值。
據說,「打小人」是源自道教,原本是用以祈福,但在戰後,道士把相關技巧教給無依無靠婦女,好讓她們有一技之長。然而,經多年演變,「打小人」就成了「咀咒」身邊對自己不利的人的方法,從而演變成一個「香港獨家」的活動。它是一個很有香港本土文化特色的活動,不少遊客雖然對這種迷信文化感到難以置信,然而,但是對這個民間傳統,他們無不感到驚奇。或許,有人會認為給這些無知迷信的傳統遊客看,會影響香港文明城市的形像,筆者卻不認同。「打小人」民間的傳統活動,也可說是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它可以說是一種口頭傳統,更可以說是一種「表演藝術」。助人「打小人」的婆婆落力「打」,出錢的人得以換取愉悅心情,看的人能有娛樂之性質。因此,「打小人」有其存在的價值。
此外,「打小人」的原意是要把家人及自己身邊一切污穢、災害、凶險等不吉利的東西消除,「小人」指的當然不單單只是一個「人」,它可以是一件讓人感到不稱心的事。因此,不少人「打小人」其實志在發洩不滿的情緒。當人遇上不如意的事,卻又無從發洩的時候,人就能透過這種動來渲洩不滿的情緒,達至減壓及平衡心理的作用。可見,「打小人」不只是充滿著迷信的成份,適當的利用,它亦可以是醫治平衡人心靈的良藥。
在香港這個商業社會,大多數的人都希望賺取大量金錢。然而,近年本港經濟漸趨低迷,失業人數創新高,港人對金錢就愈來愈重視。因此,觀音借庫成了一個受歡迎的文化。筆者認為,不少人因能得到觀音娘娘之「幫助」,因而感到心安多了,可見這個活動也能為心靈起了正面的作用。
但,問題是,「觀音借庫」受歡迎的成因源自社會心態,不少港人急功近利,因此對這些求財的玩意,趨之若騖。其實,「觀音借庫」原是新年祈福的活動,百姓到廟宇求安心,即使抽到是祝福的字句,也很開心,是屬於「靈」的滿足。但時至今天,借庫卻只餘下一堆堆的「銀碼」,人們的心態轉變了,人人都想抽到一千萬,甚至一億,再演變下去,只怕愈變愈大,抽到幾百萬的都不會快樂,人心的貪婪是實在難以滿足,原本求心安的活動,就沒有了意義。因此,港人必須好好反省,不要讓這個原本良好的風俗文化,變得太重金錢的味道,失去原本的意義。
香港是一個繁華的商業社會,生活壓力大,借助打小人及觀音借庫,不少人能得以舒解壓力,求得心安。筆者認為,只要不對他人做成影響,以及過份執著迷信的話,保留這些獨特香港文化,也不為過。
據說,「打小人」是源自道教,原本是用以祈福,但在戰後,道士把相關技巧教給無依無靠婦女,好讓她們有一技之長。然而,經多年演變,「打小人」就成了「咀咒」身邊對自己不利的人的方法,從而演變成一個「香港獨家」的活動。它是一個很有香港本土文化特色的活動,不少遊客雖然對這種迷信文化感到難以置信,然而,但是對這個民間傳統,他們無不感到驚奇。或許,有人會認為給這些無知迷信的傳統遊客看,會影響香港文明城市的形像,筆者卻不認同。「打小人」民間的傳統活動,也可說是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它可以說是一種口頭傳統,更可以說是一種「表演藝術」。助人「打小人」的婆婆落力「打」,出錢的人得以換取愉悅心情,看的人能有娛樂之性質。因此,「打小人」有其存在的價值。
此外,「打小人」的原意是要把家人及自己身邊一切污穢、災害、凶險等不吉利的東西消除,「小人」指的當然不單單只是一個「人」,它可以是一件讓人感到不稱心的事。因此,不少人「打小人」其實志在發洩不滿的情緒。當人遇上不如意的事,卻又無從發洩的時候,人就能透過這種動來渲洩不滿的情緒,達至減壓及平衡心理的作用。可見,「打小人」不只是充滿著迷信的成份,適當的利用,它亦可以是醫治平衡人心靈的良藥。
在香港這個商業社會,大多數的人都希望賺取大量金錢。然而,近年本港經濟漸趨低迷,失業人數創新高,港人對金錢就愈來愈重視。因此,觀音借庫成了一個受歡迎的文化。筆者認為,不少人因能得到觀音娘娘之「幫助」,因而感到心安多了,可見這個活動也能為心靈起了正面的作用。
但,問題是,「觀音借庫」受歡迎的成因源自社會心態,不少港人急功近利,因此對這些求財的玩意,趨之若騖。其實,「觀音借庫」原是新年祈福的活動,百姓到廟宇求安心,即使抽到是祝福的字句,也很開心,是屬於「靈」的滿足。但時至今天,借庫卻只餘下一堆堆的「銀碼」,人們的心態轉變了,人人都想抽到一千萬,甚至一億,再演變下去,只怕愈變愈大,抽到幾百萬的都不會快樂,人心的貪婪是實在難以滿足,原本求心安的活動,就沒有了意義。因此,港人必須好好反省,不要讓這個原本良好的風俗文化,變得太重金錢的味道,失去原本的意義。
香港是一個繁華的商業社會,生活壓力大,借助打小人及觀音借庫,不少人能得以舒解壓力,求得心安。筆者認為,只要不對他人做成影響,以及過份執著迷信的話,保留這些獨特香港文化,也不為過。
2010年3月7日 星期日
文化問題(零七年,題三)
對於方小姐提出「以賢人之治之長,補民主政制之短」,筆者並不認同,因其主張只流於理想層面,並未能考慮現實的情況。
民主政制之短在於其過於著重「民治」,即由人民自己來管治的國家,理想來說這樣就能做到「以民帶本」之原則。然而,當社會允許人民發聲,各種不同的意見將隨之而來,作為人民的代表,統治者是否只要聽從大多數的意見行事就能做到「以民為本」?若細心想想,答案顯而是:「不」,我們必須明白,民意有時是欠缺理性的。在現今的社會中,知識份子只佔少數,而佔大多數的基層人民因只著重短期利益,容易被煽動,若社會跟著不理性的民意行事,最後只會危害到社會的發展以及人民的利益。正如,泰國前總統他信,他透過給予農民小惠,成功攏絡佔社會大部分的農民,是為「民意所在,民心所向」。但,他實際上借用權力在暗地裡貪污,情況極為嚴重,對國家整體的發展有負面的影響。可見,民意所在亦不代表能有利於國家、人民。
若然如方小姐所言,引入賢人來治國,無可否認,若統治者為賢人,對於不同的民意就能有理性的分析,不去理會不理性的民意,這並不代表了他不以民為本,反而賢者有能力去做到一切以人民利益為依歸,除去社會上對不同政制的分歧,使社會得到穩定和平地發展,能做到補民主政制之短之效。
縱觀上述所言,在民主政制下引入賢人之治確不失為一個可行的辦法,何解筆者還會不認同方小姐之主張?
首先,在民主政制下,引入賢人來治國,實在是一件難事,難在賢者難求。若如中國政府般,當權者培養接班人,會否就培養出賢者?先看看現今的中央領導層,雖然中國掘起了,政府卻只懂努力掩飾中國不足之處,對愛國的維權人事處處逼害,並沒有顧慮國家真正需要的改革,作風仍舊封建保守。國家即使在外看來富強,但內裡卻千蒼百孔,大至貧富懸殊、貪污腐敗,少至社會罪案實際仍未能好好解決,基層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培養出的是否賢者?答案顯而易見。然而,如香港般,由知識分子組成的選舉團,難道能選出賢者?不管是前特首董健華還是現任特首曾蔭權,他們也不見得能有效的治好香港。
那麼,被認為最民主的造法,以「一人一票」選出的代表,是否就能選出賢人?讓我們以美國總統奧巴馬為例,他在參加總統選舉時,民望不俗,原因在其「擅於演講」,把一切的政策都「包裝」得很好,得到不少民眾的支持。但,在他上任以後,選舉的誠諾卻遲遲未能兌現,讓民望大跌。此外,台灣前總統陳水扁,在第二次選舉,民心有失之時,利用民眾的同情心,以「槍擊事件」,讓自己得以從一人一票中選出。最後,他捲入貪污事件,落得身敗名裂。由此可見,現今不少民主選舉均「講包裝、用手段」來吸取選民的支持,難以選出真正的賢人。當然,民主選舉從來沒有保證會選出優秀的領導,同樣專制政權亦不保證會出現優秀領導一樣,但民主選舉的優點在其對統治者的制衡作用。但,這樣的話,人民到底還要多少選舉,才能選到一位真正的賢者?既然各個選舉制度亦難以選出一位出色的統治者,那麼我們能以甚麼方式才能選出賢人?因此,賢者確是難求。
再者的是,賢人的準則是甚麼?中國傳統提倡的「賢人之治」,賢人必須兼備治國能力與品格,有責任作人民好的模範,以教化人民,造到社會和諧。然而,在現實中確難以找到此等人才。治國能力高如前美國總統克林頓,其個人品德卻略欠,捲入性醜聞事件中。然而,忠厚如台灣總統馬英九,其治國能力又欠奉。那麼人民應該重視的是其治國能力還是個人品德?須知道人無完美,要尋找一個既有治國能力、個人品格高尚的,實在困難。
更甚的是,即使有賢者出現,在民主的政體之下,人民認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沒有選票的支持,賢人亦不能當政。這正正就是民主體制的最大缺點,正如上文提及,現行的民主選舉制度,民眾看到的只是參選者的包裝及手段,未能了解到其真正的能力。因此,即使有賢人參選,其包裝及政治手段略欠,仍難以獲得民眾的支持。
為此,筆者認為,在現實的層面中,要在民主制度加入賢人治國,尚有太多的衍生的問題未能解決,難以達到方小姐之理想主張。
民主政制之短在於其過於著重「民治」,即由人民自己來管治的國家,理想來說這樣就能做到「以民帶本」之原則。然而,當社會允許人民發聲,各種不同的意見將隨之而來,作為人民的代表,統治者是否只要聽從大多數的意見行事就能做到「以民為本」?若細心想想,答案顯而是:「不」,我們必須明白,民意有時是欠缺理性的。在現今的社會中,知識份子只佔少數,而佔大多數的基層人民因只著重短期利益,容易被煽動,若社會跟著不理性的民意行事,最後只會危害到社會的發展以及人民的利益。正如,泰國前總統他信,他透過給予農民小惠,成功攏絡佔社會大部分的農民,是為「民意所在,民心所向」。但,他實際上借用權力在暗地裡貪污,情況極為嚴重,對國家整體的發展有負面的影響。可見,民意所在亦不代表能有利於國家、人民。
若然如方小姐所言,引入賢人來治國,無可否認,若統治者為賢人,對於不同的民意就能有理性的分析,不去理會不理性的民意,這並不代表了他不以民為本,反而賢者有能力去做到一切以人民利益為依歸,除去社會上對不同政制的分歧,使社會得到穩定和平地發展,能做到補民主政制之短之效。
縱觀上述所言,在民主政制下引入賢人之治確不失為一個可行的辦法,何解筆者還會不認同方小姐之主張?
首先,在民主政制下,引入賢人來治國,實在是一件難事,難在賢者難求。若如中國政府般,當權者培養接班人,會否就培養出賢者?先看看現今的中央領導層,雖然中國掘起了,政府卻只懂努力掩飾中國不足之處,對愛國的維權人事處處逼害,並沒有顧慮國家真正需要的改革,作風仍舊封建保守。國家即使在外看來富強,但內裡卻千蒼百孔,大至貧富懸殊、貪污腐敗,少至社會罪案實際仍未能好好解決,基層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培養出的是否賢者?答案顯而易見。然而,如香港般,由知識分子組成的選舉團,難道能選出賢者?不管是前特首董健華還是現任特首曾蔭權,他們也不見得能有效的治好香港。
那麼,被認為最民主的造法,以「一人一票」選出的代表,是否就能選出賢人?讓我們以美國總統奧巴馬為例,他在參加總統選舉時,民望不俗,原因在其「擅於演講」,把一切的政策都「包裝」得很好,得到不少民眾的支持。但,在他上任以後,選舉的誠諾卻遲遲未能兌現,讓民望大跌。此外,台灣前總統陳水扁,在第二次選舉,民心有失之時,利用民眾的同情心,以「槍擊事件」,讓自己得以從一人一票中選出。最後,他捲入貪污事件,落得身敗名裂。由此可見,現今不少民主選舉均「講包裝、用手段」來吸取選民的支持,難以選出真正的賢人。當然,民主選舉從來沒有保證會選出優秀的領導,同樣專制政權亦不保證會出現優秀領導一樣,但民主選舉的優點在其對統治者的制衡作用。但,這樣的話,人民到底還要多少選舉,才能選到一位真正的賢者?既然各個選舉制度亦難以選出一位出色的統治者,那麼我們能以甚麼方式才能選出賢人?因此,賢者確是難求。
再者的是,賢人的準則是甚麼?中國傳統提倡的「賢人之治」,賢人必須兼備治國能力與品格,有責任作人民好的模範,以教化人民,造到社會和諧。然而,在現實中確難以找到此等人才。治國能力高如前美國總統克林頓,其個人品德卻略欠,捲入性醜聞事件中。然而,忠厚如台灣總統馬英九,其治國能力又欠奉。那麼人民應該重視的是其治國能力還是個人品德?須知道人無完美,要尋找一個既有治國能力、個人品格高尚的,實在困難。
更甚的是,即使有賢者出現,在民主的政體之下,人民認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沒有選票的支持,賢人亦不能當政。這正正就是民主體制的最大缺點,正如上文提及,現行的民主選舉制度,民眾看到的只是參選者的包裝及手段,未能了解到其真正的能力。因此,即使有賢人參選,其包裝及政治手段略欠,仍難以獲得民眾的支持。
為此,筆者認為,在現實的層面中,要在民主制度加入賢人治國,尚有太多的衍生的問題未能解決,難以達到方小姐之理想主張。
2010年3月1日 星期一
姓命學與中國傳統文化
問題:中國的姓名學自成系統,而且充滿反映傳統中國文化特色,試說明。
有人說,名字只不過是代表人的一種符號。然而,筆者卻不認同,若細看中國文化,姓名跟其玄學、傳統文化精神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古有云:「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由此可見,中國人對姓名的重視。
首先,名字對一個人的價值是極其重要,中國人認為它是人的化身,能給予他人一定的印象。在社會中,要認識一個人,最先會接觸到他的名字,好的名字能給予人一個特定的印象。比方說,若有少女名為文雅,讓人不禁把此少女跟「溫文以雅」四字聯在一起,有了一定的主觀想法。但,若然認識該少女後,發現其性格粗枝大葉,人不如其名,則會讓人更容易有負面的印象,可見一個好的名字對給別人的印象是十分重要。為此,不少父母為孩子改名均希望孩子長大後能「人如其名」,使孩子有一種使命感或內涵,以名字作孩子的推動力。因此,不少人的姓命其實是包含了父母對其的期望。
其次的是,名字能有好的「意頭」。不要少看「好意頭」的名字,在重視吉兆的傳統中國社會,一個好的名字確能為人帶來好運。在清乾隆年間,有名叫胡長齡的考生被其欽點為狀元,原因並不是其學術修為,只因希望藉其名來求個吉兆——「胡」代表著清朝統治者的祖先「胡人」,而「長齡」,適逢乾隆當時已步入老年。因此,該名字對他有著好的吉兆。然而,因其姓名字不好而倒楣的亦大有人在。明代有兩位考生在科舉中被列榜首,但卻因為名字形音欠佳而終究與狀元無緣。一位是孫曰恭,因其名字「曰恭」合成一個「暴」字,被君主所討厭;而另一位是吳情,因為其姓名與普通話「無情」發音相似,令當時皇帝覺得刺耳,最後二人只能與狀員擦身而過。終觀中國歷史,這些案例比比皆是,原因只單單是為了其姓名形音欠佳,這些人只好做了自己名字的犧牲品。由此可見,一個好「意頭」的名字,是多麼的重要。
再者,中國人認為姓名能起趨吉被兇之用。其實,古中國並沒有以玄學改名字的概念,不少人起名字只是單純的取其意境及吉兆。而玄學改名,則是近百年才興起的,玄學家把中國傳統的術算加以借鑒和運用,並設計出一門獨特的姓名學。玄學家指出,一個人的命格左右的除了是其「八字」以外,還要配合其姓名。同姓名不同的八字,以及同八字而不同姓命,其命運亦會所有不同。因此,不少人認為,改名字要配會陰陽五行,經過古時流下的術算,名字就能為人的命運起輔助的作用。改名字以轉運的例子娛樂圈中不難找到,因娛樂圈說的是運氣,所以有不少藝人都會找算命師傅來為其改名,以求能「大紅大紫」。
此外,名字還能顯出人與人之間的聯係。近年仍有不少人起名沿用族譜。比方說,鄭族的第十三代女孩子為「淑字輩」,那麼這個家族第十三代的女後人名字的頭二字須為「鄭淑」,然後多配一字為名。沿用族譜能讓人清楚自己的「根」,懂得慎終追遠,不致於「忘本」。而不少兄弟姊妹的名字亦有相似,讓人容易知道其關係。
中國的姓名學,說的是意境、兆頭,有它獨特的一套系統。有些人的名字包含人對自身或其父母對其的期望,有些人的名字能為人帶來好的印象及命運。好的名字,能伴我們一輩子,因此,看似簡單的名字,當中卻包含了中國人無窮無盡的智慧。
有人說,名字只不過是代表人的一種符號。然而,筆者卻不認同,若細看中國文化,姓名跟其玄學、傳統文化精神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古有云:「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由此可見,中國人對姓名的重視。
首先,名字對一個人的價值是極其重要,中國人認為它是人的化身,能給予他人一定的印象。在社會中,要認識一個人,最先會接觸到他的名字,好的名字能給予人一個特定的印象。比方說,若有少女名為文雅,讓人不禁把此少女跟「溫文以雅」四字聯在一起,有了一定的主觀想法。但,若然認識該少女後,發現其性格粗枝大葉,人不如其名,則會讓人更容易有負面的印象,可見一個好的名字對給別人的印象是十分重要。為此,不少父母為孩子改名均希望孩子長大後能「人如其名」,使孩子有一種使命感或內涵,以名字作孩子的推動力。因此,不少人的姓命其實是包含了父母對其的期望。
其次的是,名字能有好的「意頭」。不要少看「好意頭」的名字,在重視吉兆的傳統中國社會,一個好的名字確能為人帶來好運。在清乾隆年間,有名叫胡長齡的考生被其欽點為狀元,原因並不是其學術修為,只因希望藉其名來求個吉兆——「胡」代表著清朝統治者的祖先「胡人」,而「長齡」,適逢乾隆當時已步入老年。因此,該名字對他有著好的吉兆。然而,因其姓名字不好而倒楣的亦大有人在。明代有兩位考生在科舉中被列榜首,但卻因為名字形音欠佳而終究與狀元無緣。一位是孫曰恭,因其名字「曰恭」合成一個「暴」字,被君主所討厭;而另一位是吳情,因為其姓名與普通話「無情」發音相似,令當時皇帝覺得刺耳,最後二人只能與狀員擦身而過。終觀中國歷史,這些案例比比皆是,原因只單單是為了其姓名形音欠佳,這些人只好做了自己名字的犧牲品。由此可見,一個好「意頭」的名字,是多麼的重要。
再者,中國人認為姓名能起趨吉被兇之用。其實,古中國並沒有以玄學改名字的概念,不少人起名字只是單純的取其意境及吉兆。而玄學改名,則是近百年才興起的,玄學家把中國傳統的術算加以借鑒和運用,並設計出一門獨特的姓名學。玄學家指出,一個人的命格左右的除了是其「八字」以外,還要配合其姓名。同姓名不同的八字,以及同八字而不同姓命,其命運亦會所有不同。因此,不少人認為,改名字要配會陰陽五行,經過古時流下的術算,名字就能為人的命運起輔助的作用。改名字以轉運的例子娛樂圈中不難找到,因娛樂圈說的是運氣,所以有不少藝人都會找算命師傅來為其改名,以求能「大紅大紫」。
此外,名字還能顯出人與人之間的聯係。近年仍有不少人起名沿用族譜。比方說,鄭族的第十三代女孩子為「淑字輩」,那麼這個家族第十三代的女後人名字的頭二字須為「鄭淑」,然後多配一字為名。沿用族譜能讓人清楚自己的「根」,懂得慎終追遠,不致於「忘本」。而不少兄弟姊妹的名字亦有相似,讓人容易知道其關係。
中國的姓名學,說的是意境、兆頭,有它獨特的一套系統。有些人的名字包含人對自身或其父母對其的期望,有些人的名字能為人帶來好的印象及命運。好的名字,能伴我們一輩子,因此,看似簡單的名字,當中卻包含了中國人無窮無盡的智慧。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