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1日 星期日

文化題(閉固性人格)

對於現今香港人是否有著閉固性人格,筆者認為隨著時代的傳變,這種人格在香港人身上漸漸消失,然而卻未完全消失。

現今的香港,是一個繁榮的商業社會,已經不是傳統的農業社會,為了迎合這個處處商機的社會,現今香港人對適應新的環境的調節能力很高,在面對困難時,更懂得靈活變通,不會墨守成規,較老一輩的人更能接受新事物。在剛過去的一個金融海嘯,當不少行業正面被淘汰時,有港人就明白懂得靈活變通,開拓新市場。港電腦商張耀成,因見電腦用品銷售情況未如理想,看準政府免收葡萄酒及啤酒稅的時機,「轉行」賣酒,其店舖的每月生意額更逆市遞升一成。此外,有大專生因應時代的發展,在逆市中於網上售賣服飾,最後更建立了網上商店,生意不俗。這,不正正就說明了香港人的應變能力了嗎?

香港人一向被譽為「政治冷感」,尤如有閉固性人格的人,缺少也積極主動的參與行為,尤是社會活動。然而,近年,對於香港面對的問題,社會上的聲音愈見愈多。特別是一群「八十後」的青年人,他們對社會制度及不公平現象,較上一輩的港人更積極主動的表達他們對一些民生議題的關注及訴求。此外,回歸多年加上香港近年面對多方打擊,不少港人終於意識到這個是屬於他們的社區、他們的根,不能放之不管。因此,當看到社會上有不足的地方,愈來愈多人會上街遊行、靜坐表達其訴求,正如零九年的七一大遊行及六四晚會,有不少港人也參與其中,不論年齡性別。

然而,我們必須承認,在這個被西方個人主義侵佔的社會,仍有很多中產階層依然只懂關心自身的利益,只懂關心與其利益有關的社會議題;不少的青年人依舊只懂吃喝玩樂,只求自己的快樂,對社會時事不聞不問。

此外,不少港人對身邊發生的悲劇,亦都不聞不問,事事表現出事不關己的樣子。比方說,當看到有人站在天台上輕生的時候,圍觀輿論者眾多,然而立刻跑去制止悲劇的人少之極少,很多時只會「各人自掃門前雪」,對於別人的困難卻視而不見。但,若這樣說,又有點不公平,因為在很多大事大非前,港人又會表現出其熱心的一面,正如去年的四川大地震,對於同胞所受的災難,不少人都自發捐助,更有人親自到災區探訪。可見,港人,並不完全只顧自己。

終觀上述所言,現今的港人,尚有少部份仍保留這閉固性人格,但願隨著時代的轉變,這種人格能真正的在港人身上完全消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