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評論「打小人」及觀音借庫之文化現象

近年,「打小人」及觀音借庫在香港愈趨普遍,愈來愈多人參與這兩個活動。筆者認為,雖然這些活動有迷信的成份,然而,仍有它們保留的價值。

據說,「打小人」是源自道教,原本是用以祈福,但在戰後,道士把相關技巧教給無依無靠婦女,好讓她們有一技之長。然而,經多年演變,「打小人」就成了「咀咒」身邊對自己不利的人的方法,從而演變成一個「香港獨家」的活動。它是一個很有香港本土文化特色的活動,不少遊客雖然對這種迷信文化感到難以置信,然而,但是對這個民間傳統,他們無不感到驚奇。或許,有人會認為給這些無知迷信的傳統遊客看,會影響香港文明城市的形像,筆者卻不認同。「打小人」民間的傳統活動,也可說是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它可以說是一種口頭傳統,更可以說是一種「表演藝術」。助人「打小人」的婆婆落力「打」,出錢的人得以換取愉悅心情,看的人能有娛樂之性質。因此,「打小人」有其存在的價值。

此外,「打小人」的原意是要把家人及自己身邊一切污穢、災害、凶險等不吉利的東西消除,「小人」指的當然不單單只是一個「人」,它可以是一件讓人感到不稱心的事。因此,不少人「打小人」其實志在發洩不滿的情緒。當人遇上不如意的事,卻又無從發洩的時候,人就能透過這種動來渲洩不滿的情緒,達至減壓及平衡心理的作用。可見,「打小人」不只是充滿著迷信的成份,適當的利用,它亦可以是醫治平衡人心靈的良藥。

在香港這個商業社會,大多數的人都希望賺取大量金錢。然而,近年本港經濟漸趨低迷,失業人數創新高,港人對金錢就愈來愈重視。因此,觀音借庫成了一個受歡迎的文化。筆者認為,不少人因能得到觀音娘娘之「幫助」,因而感到心安多了,可見這個活動也能為心靈起了正面的作用。

但,問題是,「觀音借庫」受歡迎的成因源自社會心態,不少港人急功近利,因此對這些求財的玩意,趨之若騖。其實,「觀音借庫」原是新年祈福的活動,百姓到廟宇求安心,即使抽到是祝福的字句,也很開心,是屬於「靈」的滿足。但時至今天,借庫卻只餘下一堆堆的「銀碼」,人們的心態轉變了,人人都想抽到一千萬,甚至一億,再演變下去,只怕愈變愈大,抽到幾百萬的都不會快樂,人心的貪婪是實在難以滿足,原本求心安的活動,就沒有了意義。因此,港人必須好好反省,不要讓這個原本良好的風俗文化,變得太重金錢的味道,失去原本的意義。

香港是一個繁華的商業社會,生活壓力大,借助打小人及觀音借庫,不少人能得以舒解壓力,求得心安。筆者認為,只要不對他人做成影響,以及過份執著迷信的話,保留這些獨特香港文化,也不為過。

1 則留言:

  1. hi,,我對你打小人呢個傳統習俗都好有興趣啊,,同埋我依家正正係度做呢個打小人專題啊,,吾知可吾可以訪問下你呢,,,如可以請email我啊,,my email:vickyyanhappy@gmail.com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