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2日 星期日

談你對下列處境的意見:
1)在殯儀館談笑風生。
2)婚禮最重要是交「人情」, 然後就座大吃一頓。

對於有人在殯儀館談笑風生,筆者對此行為極之反感。但他們這些行為亦值得我們從中作出反思,到底中國傳統的價值觀是否有被歪曲呢?

先讓我們談談那些在殯儀館談笑風生的人,他們完全不懂得尊重死者,不懂禮之所在。中國人向來重情,因此才有莊嚴神聖的喪禮習俗及儀式,來哀悼及懷念自己至親及認識的人,為逝者致最後的敬意。筆者相信能出席喪禮的人,不論親疏,應該都對死者有所認識。而中國人向來提倡「仁德」,看見認識的面孔被死神帶走,心即使不感悲傷,亦應有憐憫和惋惜之情。因此,既然是一個自己認識的人逝去,為甚麼仍有人能談天說笑?筆者對此,感到十分心寒,他們的「仁心」,跑到那裡去了?試想想睡在棺木的是自己,若知道那些生前熟悉的臉孔在自己的喪禮上嬉笑,那會是甚麼滋味?筆者認為,這些人若然真的不覺得逝者的離去跟他們有關聯的話,就不必出席喪禮,人到了,情卻不在,又有何意義呢?這反而破壞了死者的喪禮,影響到那些真心來悼念的人。

他們這些行為除了對死者不敬外,亦是對其家人極其不敬及殘忍。當逝者家人在莫大的悲痛中,看到有人竟仍能談笑風生,尤如雪上加霜,試問他們又怎會不生氣呢?事件若演變下去,雖不至於成為世仇,亦都會繼續來往。因此這些不敬無情的行為,而失去一段人際關系,豈不是很愚蠢嗎?

但,很可惜,現今香港,到喪禮而談天說笑的,大有人在。你或許會問,既不是悼念逝者,這些人為甚麼到殯儀館去?這個問題,就涉及中國禮儀「形式化」了。「禮」的儀式本來是一種道德手段,好使人向高尚的品德進發。然而,這些儀式傳至今天,卻成了「面子」的問題。中國人往往因不想掉了面子而強迫自己堅守「禮的規範」,縱使心中萬般不情願,卻還是勉強跟著傳統道德走。因此,做成了有人為免被說「無禮」而出席喪禮,卻又不是真心悼念死者。最後導致一切的「儀式」,只有形式,沒了靈魂。「禮」的靈魂所在,就是發自內心的行為。人若從心而到殯儀去,即人對死者有情,這才是禮之真正表現。

此外,有人認為婚禮最重要的是付了「人情」,然後在席上大吃大喝,筆者對此極之反感。

成婚,乃人生一大事也。不論誰亦希望在人生重要的場合,有各方親友真心的祝賀,為自己留下美好的回憶。正如白事,能出席的也是新人認識的人,對逝者,我們要存專敬,對新人,我們也必定要有專重,這也是根本「禮」之所在。我們出度婚宴,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祝賀一對踏入人生另一階段的新人,是出於內心的慶賀,是「人情」之所在。人若付了「禮金」而只自顧的大吃大喝,原本用作祝賀的婚宴,卻只剩一台台的人各自吃飯,又有何意義呢?

可惜,今天的香港,甚至是中國,是個現實的商業社會。結婚花費耗大,要「幫補幫補」,就有規定的禮金的出現,亦即俗稱的「人情」。因此,收到請諫者,不論出席與否亦須付上「人情」。現實的商業頭腦告訴人們,出度比不出度更「化算」。出席者為了不「白送」自己的金錢,就在席上大吃一頓。因此,就做成了,婚宴上,各人自成一各,埋頭吃飯的情況。而父母亦會將這個「不執輸」想法告訴自己的孩子,導致新一代已經不知婚禮、飲宴的真正目的,取而代之的是「吃吃吃」的想法。

對於不論紅事白事,一切都過於「形式化」,冷冰冰的,沒有「人情」可言。人之可貴,在於「情」。因此,筆者認為,此歪風不能長!香港人,醒醒!中國人,醒醒!我們為甚麼要有這些儀式,它的靈魂何在?

2009年11月8日 星期日

文化題-飲食

(1) 中國人多在圓桌進食,反映了哪些中國傳統文化特點?
(2) 中國還有哪些飲食文化傳統?請選其中一項加以說明。

中國人多在圓桌進食,反映了中國人濃厚的人情味。其文化特點是,中國人的圓桌,座位與座位之間都沒有太大的距離,亦沒有等級之分,這樣不但能把人與人座位之間的距離拉近,亦能把人心的距離拉近,因此中國人在餐桌上總上熱熱鬧鬧的談天說地,反映了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反觀西方方桌,每人都要跟據自己的等級有特定的位置,座位與座位之間隔著一定的距離,人人均是「同台食飯,各自修行」,沒有交流,冷冷清清的,缺少了中國人在圓桌上的歡樂、團圓的氣氛,這與中國傳統大家庭的文化模式是背道而馳的。。

此外,中國人向來「以和為貴」,而圓桌就能反映出這個特點。為甚麼會這樣說呢?不像西方方桌,有稜有角,而是以同一孤度形成的,無稜無角,這樣就能減少磨擦,人際關系就能圓滑,反映了中國人重視和諧,不喜歡爭鬥、衝突的傳統文化。

除了上述所說,中國人用餐喜歡使用「筷子」,這是中國獨有的餐具。「筷子」不同於其他餐具,只是用簡單的二支「棒」就能組合而成。我們只需好好運用一對「筷子」,不論粉麵飯,還是甚麼菜肴,都能輕易放進口中。但,若然缺少了一支,那麼,就甚麼都做不來了。像徵著中國的傳統文化,是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配合,以及民族的團結精神。有別於西方的餐具,刀與叉雖然都是互相配合,但卻又有很高的獨立性。沒有刀,叉仍然能獨自使用。同樣的,沒有叉,刀亦能獨立使用。由此反映了西方是以個人為中心,不用互相配合,人人能獨立發展。反之,中國則是以家庭為中心,家人之間的關系尤如筷子,缺了誰,也不能成事,可見中國人對家庭的重視。

2009年11月4日 星期三

香港人迷信嗎?

踏入科技發達的年代,尤其是香港這個發展迅速的城市,港人理應有理性,對迷信之事應不如古人般無知愚昧。但,非常可惜地,在本港,人的迷信程度隨著時代的進步只見有增,並無減退。

在日常生活上,我們不難發現有著大大少少不同的習俗禁忌,這些習俗禁忌大多來自古人的迷信,但隨著時代的轉變,不論「衣食住」,它們仍然頑強的存在在港人的生活中。

從「衣」出發,不少人相信「紅色」帶為自己帶來運氣,因為從古時開始,在中國紅色代表著喜慶歡樂。因此,有人相信只有在賭博時穿著紅色的內衣褲,必能「旺」自己。除此之外,每逢快到春節的時候,在香港總不能看到一些零售衣物的商店均十分暢旺,因為人人均藉著春節換上新裝,他們認為這樣意味著有一個美好新的開始,一如古人所留下的傳統,並沒有深究是否真的需要購置新衣。

從「食」來看,筆者從小就被灌輸這個信息:在用餐的時候,筷子不能「插」入飯中,因為此形態尤如把「香」插入香爐中,甚為不吉利;筷子亦不能平放在飯碗上,因為這就如祭祀中擺放的方式,亦為之不吉利。除了上述所說,最近適逢西方鬼節,市面上推出了多款以中國祭祀物品,如香燭、紙札等樣式的曲奇及糖果,雖然銷售量不俗,但透過電視的訪問中可看到真正接受並能放進口中的人甚少,這些全因「不吉利」的心態作祟,從這方面可見港人的迷信無知。

從「住」來看,不少的樓宇建築會都沒有跟「四」有關聯以及「十三」的樓層,這是因為從古時開始,在中國「四」跟「死」音相近,會為人招來惡運,而「十三」則是由西方傳入,亦被視為會招來惡運的。而一些跟「八」有關聯的樓層,則十分受歡迎,尤是在香港現實的社會,全因為「八」與「發」為近音,「意頭夠好」。也難怪,近日有豪宅樓宇推出「八十八」樓作招萊。其實該樓宇實際只有四十多層,為了賣得好價錢,一些跟「四」有關聯的樓層均被除去以其他數字作代替。

除了上述所說,或許有人會說港人已經不會如從前無知愚昧,誤信一些江湖術士的無稽之談,如符水可治百病。但,早兩天有一宗新聞報導能證明這個說法錯了。一位本港專上學院的女生竟相信一位自稱風水師的人,以發生性行為來「驅魂」,後來始知被騙。當然一位的話,只能說她一人迷信罷了,又怎能代表港人呢?但今天又一宗類同的新聞,一名少女模特兒竟相信只要跟「風水師」「做夠九次」就能「轉運」。當兩、三天內發生同類案件,是否意味著社會中正有人因過度迷信而被騙,而這些人絕對不只是一個而已!只是未清醒,未知被騙,因而未被揭發事件。

最近一宗爭產的案件亦揭露了風水師收入豐厚。不少大公司的高層、娛樂圈的藝人,極之信奉風水命理,因為即使有才藝,沒有機會發揮,他們只能做普通的一員,因此他們相信風水能為他們帶來機會。他們的迷信,為風水師帶來不少的收入。除此之外,電視不乏有介紹風水命理、祭祀方式之節目,尤其是在一些中國的傳統節日期間。可見,港人都這些節目的需求,不然,這些節目就不會播出。

總括而言,對於一些傳統的禁忌及習俗,並沒有研究可以證實會為人招來惡運,人若終日過於留神在這些地方的話,只會使自己生活在惶恐之中,被自己心理所影響,最終可能害了自己。此外,港人實不應過於迷信,對風水命理深信不疑,讓他人乘虛而入,從中得益。

2009年10月26日 星期一

文化題-中藥

乙君先後批評「中醫學問毫無根據、令人難以信服」,你認同他的見解嗎?試評論。

對於乙君的見解,我不敢茍同。

首先,乙君認為中醫把身體器官分為金本水火土是可笑的,其理論毫無根據。他這樣想,實在是把中醫的理念誤解了。中醫的學問源遠流長,很多理論都是古人在醫治病人時慢慢嘗試、探索出一個最適合的方法,如神農氏透過嘗百草來了解各草之屬性及藥用價值。此外,李時珍的巨作《本草綱目》亦是他翻山越嶺,讀遍醫書,竅搜博採,才寫成的。因此,這些理論有一定的根據。而中醫把身體器官分為金本水火土是以之來讓人明白各器官之間的關聯,互相影響,正如西醫學中一病亦會引發出另一種併發症。

而乙君亦不明白為何中藥須由多種草藥煲成湯藥,並認為其既苦又難喝,讓人吃不消,並不信任其藥用價值。其實,下多種藥材是中醫複方的特點,運用不同藥材的藥性,發揮互補的作用。其湯藥不但有抗病的成份,又能有養身補體的作用,做到「既能治標,又能治本」。相反,西方的醫學,大多是見其症狀,而給相關的藥丸,並沒有深究其根本源因,因此是為之「治標不治本」。此外,西方的醫療用的大多是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往往都為身體帶來其他的副作用,反觀中醫的療法,用的是天然藥材,人體較容易接受,還能養身健體。因此,可乙君對中醫的不信任是來自其不了解中藥的真正功用。

近年,中醫的療效被受重視。不少癌症病人除了看西醫,亦會選擇中醫療法。西醫的化療使其體質變得虛弱,最後可能會因為太虛弱而受不了化療。反之,中醫的療法能幫助他改善體質,找出其發病原因,抑制癌症擴散。不少被西醫認為「末期」的病人,最終亦透過中醫的治療,延長壽命。由此可見,中醫亦有其一定的效用,若果真的如乙君所說的「毫無根據」,為甚麼中醫反而能比「有根據」的西醫更能延長癌病病人的壽命?

有見及中醫愈來愈受到外國人的重視,可見中醫並是不乙君所說的:「令難以信服」。其實,中藥有其一定的根據,但經過人口相傳,當中或許會有少許的謬誤,只要配合現代的科技找出其原理及當中謬誤,並加以改正,相信中醫能為人帶來的得益不淺!

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評論社民聯議員在議會中滋擾行為

日,特首的「低糖」施政報告惹來社會各界怨言的同時,社民聯議員在議會中「擲蕉」一事亦引來極大回響。議員的行為愈見激烈,難怪惹來非議。筆者對他們的行為實在不敢茍同。

中國自古以來都十分重視「禮」,根據唐君毅先生的闡述,「禮」是見於自己謙讓與對他人之尊重。但從某些激進的社民連議員身上,「禮」的影跡恐怕難以看見。他們到不但動不動就在議會中喧嘩、吵鬧,使議會不能繼續,更甚至以擲物品來表達自己不滿的情緒,完全沒有尊重發言者可言。或許,他們的原意是「要為市民喉舌」,但,難道特首會因為這些行為而改變其施政方針?反之,這些行為引來港人討厭,這不是得不償失嗎?他們的行徑有如野人,沒有思考,憑感覺去發洩不滿,對事件毫無幫助。試想想,假如議會內因政見不合都用這樣的方式來解決,香港的政制發展還能有向前邁步的空間嗎?這樣的議會還要求幹嗎?

但,非常可惜地,一次擾亂不夠,議員的行為變本更厲,是次更傷到他人,幸好議員還有半點良知,不是用具攻擊力的「武器」來「表達意見」。但,議員應藉是次機會認真反省,他們的行為是否真的做就到他們的目的。

此外,這件事件,亦引來家長及教育界極大的回響,社民聯議員這些行為有教壞孩子之嫌。這些遺反道德的行為假如讓激憤的青少年人看到,只會使其「有樣學樣」,遇上不滿的事就以暴力去「爭取利益」,這個社會還有秩序可言嗎?難道孩子對父母有所不滿就可以向父母「動粗」,這樣的話,這個世界還有道德可言嗎?他們會否曾反省過自己的行為已為下一代立下了極壞榜樣?

要推動民主,整天上演吵吵鬧鬧的鬧劇是毫無意義的。筆者認為,不論議員還是政府,兩方都要互相尊重,心平氣和的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及己見,以推動民主進程。這樣總好比吵鬧被趕離場,最後甚麼也做不成的好。

2009年10月11日 星期日

評論高錕獲獎

「光纖之父」高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這邊廂華人深感「與有榮焉」,那邊廂亦有英國國務大臣喟是「整個英國的驕傲」,那麼到底高錕教授獲獎,屬誰的榮耀?高錕教授畢業於英倫敦大學,而他對光纖技術研究也是在英國開展的,難怪會有人說:如果高錕留在香港讀大學,他將不會成為傑出的科學家。筆者對此話深感認同。

綜觀半個多世紀來,大多華人科學家如李振道、李遠哲、錢永健,以及高錕等多人亦曾獲得此殊榮,可惜若要分析他們的獲獎原因,不得不承認與中國本土,包括香港,並無太大的關聯。其實,香港的科研領城早已具有世界一流的水準,加上擁有較長的高等教育歷史,而且吸納了不少的優秀人才,可是為甚麼香港至今仍未能出產一個「本土製造」的獲獎科學家呢?這大底跟香港是重現實的社會有關。

讓我們先談談香港的教育制度。有指,本港學生在國際上的成績,經常有亮麗表現。因此,曾有人說考生在本港高考獲甲等,成績較在英國取得甲等更高,因為本港的高考卷較外國的更「有深度」。若真如此的話,為甚麼香港至今仍未能出一位「香港製造」世界知名的科學家,反之外國的科學家卻在多個受注目的獎項取得殊榮?歸根究底,是因為香港提倡學生在考試中獲取高分的「填鴨式教育」,導致本港學生讀書採取「死背」的態度,用功的背書、背公開考試答案,以換來高分、高等教育,甚至大學學位。因此,當遇上考試以外的難題,考生就不會回答,亦不會願意花時間去主動尋找答案。反觀外國,學生被鼓勵去思考問題、主動尋找相關答案,培養他們對學科產生興趣,使學生即使完成大學亦希望探索更多的知識。由此把香港學生與外國學生分個高下,也難怪香港至今仍未能出到一位「香港製造」在科研上有影響力的科學家。

再者,香港是個現實的商業社會,人們對科研的「重視」只在其帶來即時的金錢回報。因此,科研的項目往往都是以「需時短,回報快」為目標,一些需要長時間及金錢去研究的項目,就往往就被忽略,使很多更高的科學探索未能在香港有所成績。此外,一件很遺憾的事是有不少的優秀學者也可能曾有如高錕教授般遠大的夢想,但因為在香港的商業氣氛薰陶下,他們也「現實地」放棄夢想。就如近年盛起的「補習名師」,有不少都在學科上獲取佳績,卻都為了金錢而放棄研究,投入補習界。此外,從高錕教授身上,我們不難看到他不求回報以及鍥而不捨的研究精神。但,反觀不少「香港出品」的教授只帶著功利心態研究一些短視的科研項目。這些現象,實在令人心痛不已。

雖然高教授現已患上「老人癡呆」,未能繼續推動科研發展,但筆者希望港人能從他身上及獲獎一事,有所啟示及反思。在科研上,不但要一改過往的目光短視、只重回報的心態,投放更多的資源在長遠的科研探索,還需要從教育起步以免攻利心態對社會未來的主人翁帶來壞的影響。此外,教育的制度亦須作出大大的改革,以刺激學生對知識的渴求為目標,使香港的科研邁向一個理想的方向發展。這樣的話,要培養一位「真正」的「香港高錕」,想必不難。

2009年10月4日 星期日

中秋節有感

中秋,是除了農曆新年外,最受人所重視的節目。

在古時,中秋節是人月兩團圓的好日子。每逢中秋,一家人都會開開心心地共進晚餐,然後會帶備月餅和水果出外賞月。時至今日,仍然有不少中國家庭保留著這種良好的習俗,在外地的人亦會趕回祖家,享受這團圓的節日。我家亦不例外,一如往年,農曆八月十五,一家人又聚集一起回祖母家吃一頓「團圓」飯,經常外地公幹的舅父、工作繁忙的姨媽、住在遠方的舅公舅婆一家,難能地相聚一起,說說笑笑,談談近況,好不溫馨。但,或許因為忙碌的生活,因此飯後大家只想安坐家中談天,不會外出賞月。所以,於今天,願意外出賞月的人,愈來愈少。每每看著家樓下公園坐著那些仍會外出賞月的家庭,心中有無限的羨慕。

中秋,是孩子喜愛的節日,每逢中秋,都能買一個新的花燈,走在街上,享受歡樂的節日。傳統的花燈造型,多與中秋故事的人物有關,例如白兔、嫦娥,它除了形象生動外,更可令人聯想起「玉兔搗葯」、「嫦娥奔月」 等中國神話的內容。但今天,花燈的做型多是卡通人物,導致孩子只知中秋有花燈可玩,對中秋的神話、來源,毫無認知,實在使人感到惋惜。最可惜的是,父母也不會刻意去告訴孩子這些古人對中秋充滿幻想的神話。而我,卻喜歡傳統的花燈,手製生動的兔子做型,用竹來作骨幹,充滿著傳統的氣息,訴說著那美麗的神話。

隨著時代的轉變,月餅也轉變了不少。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市面上推出了一些較健康及新穎的冰皮月餅,傳統的連蓉已經漸漸少了人吃。與此同時,沒有人會去探究為何中秋要吃月餅。說到元末月餅起義的故事,這一輩的人有多少個知道呢?古時,月餅是起義工具,是團圓祝福。但今天,月餅,不過是一款中秋的食品吧了。

中秋,雖然依舊團圓,但非常可惜地,傳統的集俗在這個世代,卻沒了靈魂。

2009年9月28日 星期一

人倫(父子)的轉變

正所謂「百行以孝為先」,父子一倫僅次於首位的君臣,顯示了中國人對父母子女關系的重視。父子一倫乃是以「孝」為本,維繫兩代關係,然後再擴展至近親、遠鄰,至萬物。

古時,普遍提倡「父慈子孝」,但在當時要「說得到,做得到」,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事無大小,子女必須聽從父母之命。小至生活起居,大至談婚論嫁,全是聽從父母作的決定,若有遺者,則被視為不孝。因此,即使有多不願意去走父母鋪的大道,還是得啞忍接受,乖乖的做父母的「扯線公仔」。所以「父慈子孝」四詞實解為「父不慈,子亦須孝」。時至今天,父母對子女經已不如從前般專制。子女有自由去選擇他們喜歡的路,而父母的角色只是在旁協助,讓孩子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走得更順暢。因此,現代的孩子不須抑壓意願,跟父母的關係自然較古代的好,更能做到「父慈子孝」的本義。

有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傳統的父子關係,子女要孝順父母,除了要做到「父慈子孝」,還需要好好愛護身體。但,隨著時代的轉變,經常聽到年青人因少許挫折而選擇自殘、吸毒,甚至自殺去逃避現實的新聞,使父母終日為其而憂,為其而哭。他們能看到的只是自己的「苦」,卻看不到父母的痛,因此無視父母送給他們寶貴的生命。從這一方面來看,現今孩子不懂愛惜身體乃是「不孝」之表現,使父母終日生活在惶恐之中,使彼此的關係疏離。

要孝順父母,當然不能不好好侍奉父母,正如《論語》所訓「父母在,不遠遊」。古時的人,兒子婚後仍跟父母同住,以便在父母身邊好好侍奉,直至父母百年歸老,以表孝道。但,今天,不少人希望婚後「過二人世界」,不願意與父母同住,怕父母影響其生活。此外,有人為了賺錢,而把父母送入老人院。為甚麼現今的人能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忘記了父母曾為自己的付出?難道父母含辛茹苦把孩子養大成人,能換來的只是一張冷冰冰的老人院的床位?對於現代人的冷漠,實在使人心寒不已。

不論父子關係隨著時代轉變了多少,但仍保留著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兩代之間的「代溝」。古時,父母專制,使孩子沒有發言的權利,令兩代之間沒有溝通了解。今天,孩子任性妄為,拒絕讓父母了解自己,亦造成了兩代之間欠缺溝通。要改善這個問題,父母和子女之間須學習取一個平衡,父母給予孩子適當的自由,孩子亦必須敬重父母,雙方一起找尋溝通的渠道。

父子一倫想帶出的其實是——父母子女文間最理想的關係,不論古今均是適用。不過,要實踐這種以孝為本的關係,子女及父母須互相溝通了解,從而建立良好的關係,繼而了解並實踐古人之訓。這樣,真正的「父慈子孝」,不難做到。

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

人的尊嚴

尊嚴,是千金難求,卻又不值一文的。為甚麼要這樣說呢?因為,它的價值,在不同的時間,就有不同的量度方式。

尊嚴,是一種堅持,是高潔的,是神聖的。每天清晨時份,上學經過紅梅谷遊樂場對外的天橋時,總會看到一位年過八旬的老婦人,辛勤的拉著她一袋重重的「紅白藍膠袋」到天橋「開檔」,賣一些自家的農作物。但,每每放學經過,看見她的袋仍舊滿滿的,小量的貨品靜靜的攤在報紙上,無人問津。因此,使人想不通,為甚麼她還要堅持每天都來「開檔」?後來有一天,偶然聽到老婦與義工的對話,才得知她堅持用靠自己的力量來養活自己。縱使她知道,賺到的錢還不及政府供給的多。但,她認為只要自己還能活動,自給自足,就用不著給社會多添一個負擔。其實,在現今的社會,仍有不少像天橋老婦的長者不靠政府的供養,以自己的一雙手去換取生活上的需要。從他們身上,我們不難發現他們都發著一種高潔的、神聖的光茫。這一種堅持,就是是無價的尊嚴。

有人選擇為尊嚴放棄生命,亦有人選擇為生命放棄尊嚴。楚漢相爭,項羽大敗,於烏江自刎,想必是怕被俘受辱,沒了自尊。其實,假如他能找個方法全身而退,他朝或許嘗有一番作為。正如春秋時代,越王勾踐被吳軍俘虜,受盡屈辱。但他仍能放下自尊,甘願為奴,最終他成功打敗吳國,復越國。所以有云:「留得青山在,那怕無柴燒」。現在的年輕人,自尊心強,受到少許屈辱又哭著要生要死,其實只要忍一時之榮辱,放下無謂的尊嚴,那怕將來沒有作為。 另外,中國人的文化精神中,離不開「情」,當「尊嚴」碰上了「情」,它就變得一文不值。當跟家人、朋友吵架的時候,我們往往因為「尊嚴」而不願向對方低頭,雙方對持,不肯讓步的話,最終只會傷了感情。既然如此的話,為何我們不暫時放下尊嚴呢?既不傷害自己,給予對方一個下台階,保住雙方感情。試想想,為了尊嚴,而失去一段建立已久的關系,值得嗎?為了尊嚴,而背上了「不孝」之名,值得嗎?

總括而言,在適當的時間,我們要學習善用我們保貴的尊嚴,擇善固執。但,同時亦要學習如何放下「無謂」的尊嚴,保住性命,保住「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