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日 星期一

科舉制度利多於弊?

有人說科舉制度打破了了名門望族把持朝政的局面,促成社會階層的上下流動,朝廷通過科舉可以從社會各階層中,選拔治理國家的傑出人才。無可否認,在「理想」的層面來說,科舉制度無疑是能使得廣大平民百姓,以公平公正之方式通過考試來入仕當官,參與朝政,使朝政不致於被名門貴族所壟斷。然而,現實跟理想終歸有一定的距離,綜觀歷史,筆者認為科舉制度弊多於利。

首先,對於有人認為科舉制度之大利在於能突破社會現有階級的藩籬,可使社會上平民有出頭的機會,筆者並不認同。理想來說科舉制度是提倡公平公正的選拔人才,然而,實際上當中官員在營私舞弊的案件卻屢見不鮮。不少家裡較為有錢的考生為了獲得好成績,花不少金錢來賄買考官以及偷取試題,導致不少清貧苦讀而有能之士,因貪污舞弊而大大降低考上的機會。你或許會問,不是有嚴謹的機制以防止賄賂官員的事件嗎?沒有,有是有的,可是其作用卻不大,亦不見嚴謹。不少官員均是貪財,只要他們也能嘗到「甜頭」,很多事情也能視而不見,出現了貪污,官員互相協助欺上暪下的情況。因此,對於防賄之機制,官員並不感到十分害怕,引致科舉中有不公平的情況。

此外,中國乃是以農立國之社會,大多數的老百姓皆以務農為生,而家有農地者,均需要大量的壯丁協助農務,不少平民出生以後要在農田裡工作,導致能拿著書本讀書的平民實屬不多。而反之,不少富家之弟、貴族之後,往往有較多的學習機會,因而導致參加科舉之士當中不少為名門望族,對於吸引更多平民百姓參與政事,改變壟斷之局面,並不能稱得上為成功。

其次的是,有人認為科舉制度促進了文學的繁榮,但實際情況卻是使社會的發展變得緩慢。為甚麼呢?客觀來說科舉制度的確能把知識的普及,以及推動民間的讀書風氣,使社會的的文風普遍得到了提高。然而,科舉制度卻因此製造了一批迂腐的讀書人。當時,不少人都認為一個讀書人如果不入仕途,則無所作為,因此,不少士人把一生的精力都耗在試場,即使白髮蒼蒼仍不放棄,只為考到功名,難怪宋有詩云:「 讀盡詩書五六擔,老來方得一青衫。家人問我年多少,五十年前二十三」。其實,在鼓吹科舉制度下,不少人虛渡光陰,最終死在科場,也實在不是一件罕見之事。由此看來,科舉制度無疑是促進了文學的繁榮,然而對於社會上的勞動力卻有所減低,因不少士人為其迂腐思想而拼命苦讀,使社會在其他方面的發展緩慢。

最後的是,科舉最大弊處主要在其考核的內容與考試形式。科舉考的內容主要是四書五經以及八股文。正如上述所說,大部份的讀書人的最終目的是能考取功名利祿。為此,他們的思想都受著四書五經以及八股文所朿縳,因而變得狹隘及迂腐,未能考慮現實政治的情況。難怪近年亦有人指出八股取士所帶來的是脫離實際的學風,筆者對此為之認同。的而且確,一個人熟讀經史,在學術上有造詣深厚,亦不等如能好好治理國家了。

終觀上述各個論點,筆者認為,科舉制度對於整個古時的政治體制實在沒有帶來其「理想」的目標—讓平民參政,加強官員的學識,反之使不少人浪費一生以求得功名,使社會發展緩慢。而官員的思想亦因此迂腐,未能在協助治國有大作為。因此,科舉制度是弊多於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